建筑企業資質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市場準入制度,是政府調控市場、引導行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從事建筑活動的建筑施工企業、勘察設計單位和工程監理單位的人員素質、管理水平、資金數量、業務能力、技術裝備等進行審查的一種管理手段。
住建部為了響應國務院“放管服”政策,于2020年11月發布了《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數量由593項壓減至245項,多項資質被取消、合并,本次眾多改革舉措將給建筑業帶來巨大變革。緊接著,住建部針對建設工程企業資質“新標準”進行了修訂。近年來,資質管理政策歷經多次調整,相繼頒布建立“四庫一平臺”、工程業績錄入、全面推行電子化申報和審批、整治注冊執業人員掛證行為、勞務用工實名制等相關文件,尤其是資質告知承諾審批制,直接影響施工企業資質升級。資質對建筑業企業至關重要,企業將面臨資質新政大改、升級、動態核查或者資質轉移等,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回顧我國建筑業資質改革歷史,其中對我們來說影響最大的就是在2016年住建部發布的通知:其中提到除各類別最低等級資質外,取消關于注冊建造師、中級以上職稱人員、持有崗位證書的現場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的指標考核。
但是,2020年7月住建部再次發布《建設工程企業資質標準框架(征求意見稿)》,其中也表示了正在考慮重新對企業資質標準做出調整和規定。
我國真正開始建筑資質的合規化是在2016年左右,資質證書的有效期也大都是5年,所以今年和明年將是我國大量建筑資質集中到期需要延續的時間。
因此,在這關鍵節點,改革也迫在眉睫。那么新版資質與舊版相比,尤其是建造師數量要求上,都有哪些變化呢?
我們知道,住建部一般發布的征求意見稿,大概率就是改革后的正式版本。此次建筑企業資質改革相較于2014年版本(現行版本),調整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一、資質分類分級減少
原施工總承包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個等級,調整為綜合、甲級、乙級三個等級。且施工專業承包序列從36個類別精簡到現在18個類別。為了大家方便直觀看出變化,小編專門做了以下表格:
現行方案(2014年版) | 改革后 |
分類 | 說明 | 分類 | 說明 |
施工總承包資質 | 特、一、二、三級 | 施工綜合資質(新增) | 原特級,不分類別等級 |
施工總承包資質 | 甲乙兩級 |
專業承包資質 | 一、二、三級36類 | 專業承包資質 | 甲乙兩級18類(部分專業不分) |
施工勞務資質 | 不分類別和等級 | 專業作業資質 | 審批制改為備案制 |
建造師由2016年以后的“沒有要求”調整為:
①綜合資質需要50個一級建造師,其中申報施工綜合資質的2項施工總承包甲級資質對應專業的一級注冊建造師均不少于20人。
②施工總承包甲級資質需10個一級建造師(部分資質對專業也做出了要求);專業承包甲級資質需要5-10位一級建造師。
③施工總承包乙級資質均需要5-8位注冊建造師(部分資質對技術負責人、一級建造師、專業做出要求;鐵路工程乙級資質較為特殊,需求一級建造師數量為3人);專業承包乙級資質均需要3-5位注冊建造師,且對專業均作出明確要求。
可以看到,我國在建筑企業資質改革精簡企業資質類別的同時,對建造師等專業技術人才的指標需求卻在增加,體現出今后建筑業發展弱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的改革方向。
對企業來說:
企業承接業務范圍變廣,發展空間變大。
首先,施工資質序列中,增設了施工綜合資質序列(原10類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中的任一類,即可換發綜合資質),施工綜合資質的企業可承擔各類工程的施工總承包、項目管理業務,業務范圍顯然增加。
其次,原先的一、二、三級資質調整為甲、乙兩級資質。原先占比最大的三級資質在調整為乙級資質之后也將從中受益,這對中小企業是極大利好,有利于企業孵化和成長,促進建筑業健康發展。但對二級資質企業來說,面對新加入的三級企業大軍,競標壓力可想而知。
對個人來說:
從2014年提出建造師數量需求,到2016年簡化企業資質部分指標,再到如今重新明確建筑企業資質對建造師的數量要求。接下來是大量建筑企業資質到期延續的關鍵節點,在此背景下,建造師證書的市場需求和含金量必將有增無減。
這也充分印證了老張的那句話:即今后在建筑行業工作,“持證上崗”將成為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包括一建在內的多類職業資格證書報考條件也在降低。如此政策大好局勢,你還不抓緊時間學習考證?
2、個人執業更有優勢
企業資質的淡化,勢必會加強個人職業資格的強化管理。施工資質不再區分等級,那么建設單位招標時如何從魚龍混雜的企業挑出自己心儀的企業?對業績到底是與企業掛鉤還是與個人掛鉤?市場經濟下,企業人才流動頻繁,一個企業過往的業績不一定代表其現在和將來的實力。
而將業績與執業者個人掛鉤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這也就意味著創造業績的一級建造師執業者成為了關鍵。所以資質改革將對建造師執業者是個利好。也許某一天,建設單位招標時,挑的不再是企業,而是某個具有豐富經驗業務能力強的人。
2022年2月2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等4項資質標準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在此,資質改革內容已經很明晰了,涉及到人員數量、業績指標、增值稅等,一場關乎整個建筑行業的改革越來越近!下面小編列出了幾個資質進行了改革前后標準,紅色部分是新標準新增的考核條件,看到一片紅色,是不是感到一陣發涼呢!改革后的升級難度不僅僅是體現在考核指標上,還有后期大數據的查詢通道、各部門網站的相互協作和互聯互通、建設部門核查力度等都會讓資質審批難度提高一個臺階,從而加大了企業的申報成本。(2)近3年上繳建筑業增值稅平均在800萬元以上。(1)具有機電工程、建筑工程專業一級注冊建造師合計10人以上,其中機電工程專業一級注冊建造師7人以上;(2)技術負責人具有10年以上從事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經歷,且為機電工程專業一級注冊建造師:主持完成過1項以上本類別等級資質標準要求的工程業績。近5年承擔過2個以上單項合同額1億元以上的機電工程施工總承包,工程質量合格。(舊標準合同額是2000萬元)(2)近3年上繳建筑業增值稅平均在800萬元以上。(2)技術負責人具有10年以上從事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經歷,且為建筑工程專業一級注冊建造師;主持完成過1項以上本類別等級資質標準要求的工程業績。近5年承擔過下列4類中的3類以上工程的施工總承包,工程質量合格。(1)高度80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1項或高度100米以上的構筑物工程1項或高度80米以上的構筑物工程2項:(2)地上25層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1項或地上18層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2項:(3)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1項,或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2項,或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裝配式民用建筑工程1項,或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以上的鋼結構住宅工程1項;(2)近3年上繳建筑業增值稅平均在500萬元以上。(1)具有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鐵路工程專業一級注冊建造師合計5人以上;(2)技術負責人具有10年以上從事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經歷,且為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鐵路工程)專業一級注冊建造師;主持完成過1項以上本類別工程業績。(1)累計修建單座橋長 500米或單跨>100米或橋墩高=60米的橋梁4座;(1)120立方米/小時以上水泥混凝土拌和設備1臺;改革后新辦及升級的難度,首先有兩個點:一是帶業績的技術負責人(必須是注冊建造師);二是:考核增值稅。
相信辦過企業資質升級及新辦的機構或企業都知道,目前企業在辦理資質二級升一級時都是用的相關專業的高級工程師(或升二級的中級工程師/建造師),并不考核人員業績。只有在新辦的時候,使用中/高級工程師人員或建造師,做為技術負責人的時候,需要在簡歷上寫上工作經歷,或者提供相應的業績證明(至于業績真實性,這個難以證實)。
但是現在隨著資質申報程序簡化、電子申報、數據聯網等相繼完善,各省的項目數據系統與全國監管的對接、數據共享的完善,各地主管部門不斷地完善項目數據核實、錄入平臺等工作,對資質申報的人員業績、企業業績也開始出臺相應管理,及業績在平臺上的數據等級要求。也就意味著以后可能所有專業的資質新辦或升級的人員業績及企業業績,都有可能需要入省平臺或全國監管平臺。而且“誰審批、誰錄入、誰負責”,把業績做假卡在源頭上。
這樣對有實力的企業有利于發展,無實力的企業將會被慢慢淘汰!當然了,肯定有人說建筑市場掛證是常態化,可以找有業績的建造師進行掛證。但是隨著全國社保聯網的對接完善,掛證也將慢慢退出舞臺。各地為了打擊證書掛靠,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比如,北京、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就設立了人員預警系統平臺,當公司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內頻繁轉出、轉入,將會被列入動態核查名單或被重點監管。所以,有工程的建筑企業或者計劃在改革后新辦的企業可以物色招聘符合帶業績的建造師,提前做規劃。
新辦的企業不涉及到增值稅的考核,增值稅考核主要是針對升級的企業,目前國稅網可以查詢到五年內的發票信息,這一項考核可以打擊一些空殼企業弄虛作假來升級。
還有很多資質,在此不再一一列舉,請自行查看!以上資質改革前能升到一級無疑是明智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應提前規劃資質!